40多歲港男長期胃痛拖延半年求醫 揭患肝癌腫瘤22厘米大如排球
發布時間: 2019/05/06 00:00
最後更新: 2019/08/20 17:03
肝癌是本港第3號癌症殺手,因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病徵,逾7成人確診時已不能做手術,其中4成屬晚期,過往存活率僅3個月至半年,故有「King of Cancer」之稱,有國際肝癌權威表示,有40多歲病人長期胃痛,拖延半年才求醫,揭發腫瘤已大如排球,即使幸運可透過手術切除,存活率亦僅4年。
國際肝癌權威、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接受專訪時指出,本港肝癌每年新症數目平穩,維持在約1,800人,男女比例約3比1,死亡人數維持約1,500人;8成患者本身患有乙肝,因患肝癌初期沒有明顯病徵,7至8成人確診時已不能做手術,過往晚期存活率僅半年以內,雖然近年多了放射治療、標靶藥及免疫治療,惟均屬針對晚期肝癌、非根治性的治療,晚期存活率中位數亦僅約1年。
他指出:
初期肝癌、即腫瘤小於2厘米兼沒擴散,其5年存活率可達9成,惟由於肝臟位於上腹,加上都市人食無定時,易將病徵誤會作胃部不適,錯過黃金治療機會。
他憶述,近年臨床遇過1名年約40多歲男士,本身是乙肝患者,上腹持續感覺疼痛,最初只當是普通胃痛,延拖約3、4個月才看家庭醫生,服藥後病徵持續未見改善,懷疑肝臟有問題,轉介到中心求助,照超聲波始發現,其右肝的腫瘤巨達22厘米,猶如一個排球。
潘續指,一般情況下,長過7、8厘米的腫瘤,多半已擴散至左肝或其他器官,惟該名患者十分幸運,右肝腫瘤只向外生,未有入侵左肝,故可做手術切除,惟術後約一年,左肝再出現新腫瘤,反覆利用射頻消融、經動脈化療栓塞等介入治療,控制約4年後離世。
事實上,有家族史也是罹患肝癌的關鍵因素,惟醫學界未能確認是哪種基因突變,臨床曾遇過一家4兄弟同為乙肝帶菌者,4人均在40多歲時發病。
除病徵不明顯,潘冬平認為社會缺乏定期身體檢查風氣,亦是肝癌死亡率多年來未見顯著下降因素之一,因乙肝患者較非乙肝患者罹患肝癌風險高100倍,丙肝高200倍,港大於2008年曾公布研究,分析1,300名患有乙肝的肝癌病人,發現當中25%有作定期抽血及超聲波檢查人士,揭發肝癌時腫瘤少於5厘米,存活率中位數超過6年,對比75%沒作定期檢查的組群,其腫瘤發現時已大於5厘米,存活率僅12個月。
他強調,肝功能檢查十分容易及準確,透過抽血檢驗獨特「甲胎蛋白」指標,配合超聲波觀察是否存在腫瘤,準確度達95%,價錢僅約2,000多元,建議患乙肝或患有脂肪肝病者,35歲後應每半年檢查一次,形容檢查「平過買iPhone」,又呼籲脂肪肝患者,應注意飲食及多做運動:
不要以為多走路就夠,是一定要做帶氧運動!
【抗癌醫療健康新知 #TOPfit醫健 話你知】http://bit.ly/2GgE0gI